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李兴佳/文 记者 张郁/图
2019年,郑州市举办展览240个,展览总面积301万平方米,经贸类展会数量连续三年排在全国前五位,居中部首位。
这是在1月10日河南省政协经济界别联组讨论会时,省政协委员、郑州市会展业促进中心副主任王洪波发言时提到的数字。这是郑州会展业发展的底气所在。
然而,缺乏国内龙头展会,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场地饱和,也在困扰着郑州会展业的发展。如何破局?
【郑州经贸类展会数量连续三年全国前五】
刚刚结束的国家贸促会会议现场传来的一个消息,让正在参加河南省两会的王洪波颇为亢奋。
她看到国家贸促会发布的数据显示,在全国经贸类展会数量排名中,郑州市已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五,居中部首位。而在展会举办面积的城市排名中,郑州市也名列前茅,而且较去年上升了两位。
王洪波认为,取得这样靠前的位置,来源于河南省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、市场优势、消费能力优势。河南地处中原,连贯南北、横贯东西,2小时高铁圈覆盖4亿人口的生活和消费,2小时航空圈覆盖全国90%以上人口和市场;河南又是消费大省,2018年郑州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,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,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,郑州市近年来人口吸引力非常强劲,年均增量超过15万人,2018年达26万人。
这些都是会展业发展的核心优势。甚至,郑州被业内认为是最适合发展会展业的城市。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发布的指数报告显示,郑州的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在全国省会城市及地级市中排名第二。
1月10日,参加政协经济界别联组讨论时,王洪波作了发言。她用数据陈述郑州会展业的发展优势——2019年郑州市举办展览240个,展览总面积301万平方米,经贸类展会数量连续三年排在全国前五位,居中部首位。
【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出租率46%,需提前两年预约】
即便如此,在王洪波看来,如今的郑州会展业发展空间受限。
最好的时代在2005年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投用后的那几年。那个时候,全国多数城市的会展业刚刚起步,郑州抢先投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,抢抓住了机遇,并且乘势而上,在“十二五”期间、“十三五”前期一直处于行业引领者的地位。
但是到了“十三五”时期,各大城市后知后觉,奋勇直追、角逐会展业,在会展数量、面积、档次、影响力上有了大幅提升。
相反,河南的会展业在这个时期步入动能不足状态。原因是,河南省最大的展馆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已近乎满负荷运转,仅有的室内展览面积6.6万平方米,在全国排名第40位,在中部六省排名第5位(太原第6位),出租率达46%,档期非常紧张,需提前两年预约,几乎没有发展空间。
这一时期,也仅仅只有驻马店投用了5.4万平方米的会展场地。相比,全国展馆室内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的城市有6个(上海、广州、昆明、成都、深圳、北京),20万-30万平方米之间6个(长沙、重庆、武汉、青岛等),10万-20万平方米之间有18个(沈阳、天津、杭州)等。
在济南、武汉、西安、天津新的大型展馆已经启动情况下,郑州展馆数量没有大的增长。
时不我待。王洪波认为,会展场地面积有限,成为制约我省会展业发展的瓶颈,河南会展业的基础设施已远落后于中西部地区,竞争力在弱化。
另一个不足,王洪波解读为缺乏龙头品牌展会,带动力不足,“我们展会需求量大,但是规模小,大多展会是区域性的,实力不强、国际化程度不够,在全国范围叫得响的展会太少。河南甚至没有一个体现国家战略的品牌性展会活动。”
此外,外界对会展经济的认知度有待提升,导致会展业的资源整合能力不强。会展业需要各个部门合力才能取得实效,单靠一个部门难以形成优势产业。
【招揽知名国际品牌会展项目来豫举办】
河南会展业陷入发展瓶颈的同时,会展业的重要性反而越来越被重视。“办一场盛会,兴一个产业”渐成行业共识。
会展业被被誉为“城市的面包”“走向世界的窗口”,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。一名行业协会人士曾在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,“过去说会展业的溢出效应是1比9,现在来看,投入1元,获得的回报可能会超过9元。”
“一场大规模展会能吸引15万人参加,按照一个人花销1000元计算,总共就能带来1.5亿元的营收。”一名业内人士计算称,会展活动能促进主办城市的餐饮、住宿、交通、通信、金融和旅游等发展,是城市经济的“印钞机”、区域发展的“助推器”。
如何抢抓住机遇,如何突破河南会展业现有局面?
王洪波认为,需要引进、策划、培育一批重大制造业展会项目,同时筛选一批品牌展会项目走出去。
她建议,瞄准国际会议展览项目和世界500强、跨国公司年会等,招揽知名国际品牌会展项目来豫举办;策划举办一批制造业高端会展项目,在河南孵化成长、根植壮大;精心选择和培育一批市场潜力大、发展前景好的会展项目,帮助其做精做专,比如中国(郑州)国际磨料磨具磨削展览会(亚洲第一)、世界传感器大会、洛阳机器人暨智能装备展、郑州国际车展、郑州航展等展会;筛选一批国际品牌展会,政府牵头组织走出去参展参会,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。
(河南商报见习编辑 吴冰)